发表日期: 2024-05-30 08:00:00 来源: 厦门日报
在集美街道大社村,回访人员(左二)向街道、执法人员了解垃圾投放点整改情况。
回访人员(中)现场查看垃圾收运车的相关工作台账。
扫码关注“厦门党风政风监督台”微信公众号。
文/图 本报记者 柯笛
小区居民将垃圾混投,物业公司督导人员却没有及时纠正;清运垃圾时,桶车噪声扰民;收运车辆运输时“跑冒滴漏”……今年来,不少群众向“厦门党风政风监督台”反映在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岛外较偏远小区等地,垃圾分类执法和管理工作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
垃圾分类,既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城市品质和城市治理能力的“民生大事”。为此,市纪委监委将上述问题列入今年“点题整治”的“8+N”选题,开展“小切口”监督。
时至年中,整治工作推进情况如何?近日,市纪委监委联合垃圾分类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以“跟踪问效直通车”形式开展典型问题“回头看”,并进一步督促相关部门针对履职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落实工作机制。
现场
投放点垃圾混投 物业未及时整改
今年1月15日的市垃圾分类暗访考评中,集美区侨英街道天鹅美苑小区因“单个垃圾桶内发现混入非本类垃圾12次”被通报。1月22日,集美区城管局侨英中队在检查垃圾分类工作中又发现,在该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厨余垃圾桶内混入其他垃圾,执法人员现场责令立即改正。1月23日,执法人员再次上门检查,垃圾投放点仍然存在多处混投现象。
屡次发现问题,却未及时整改,为此,执法人员约谈了小区物业厦门欣艺园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并立案对该公司处以13000元罚款,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受到相应处罚。
回访 督促物业强化管理 分类准确率得到提升
4个月过去,上述问题是否得到整改?5月23日上午,回访人员在该小区入口处看到,垃圾屋内整齐摆放着12个垃圾桶,桶内不同类别垃圾均准确投放。“现在分类的准确率明显提升了。”一名垃圾分类督导人员说。
侨英中队中队长王志杰现场介绍,针对物业公司督导人员责任心不强问题,已督促物业公司建立垃圾分类巡查制度,由原来的每日巡查两次,改为每日7:00-12:00、14:00-21:00不定时巡查,现场指导居民分类和投放。
投放点垃圾满地 村道被占去一半
在集美区集岑路与盛光路交叉口,集美街道大社村一条村道的出口处,一座垃圾屋位于居民楼下。一个多月前,不少居民多次反映,这里垃圾桶爆满,狭窄的村道常被垃圾占去一半,特别是早上,满地都是垃圾,严重影响居民出行与日常生活。
回访 增加收运频次 加强点位监管
5月24日下午,回访人员来到现场,看到该垃圾屋内摆放着四色垃圾桶,桶内套袋,桶身干净,地面整洁。回访人员打开桶盖,里面的垃圾分类准确,现场没有明显异味。在垃圾屋外,配备了一个脚踩式洗手池,一处公共视频摄像头对准路口,记录居民投放垃圾、收运车辆清运垃圾等画面。
集美街道垃圾分类相关负责人告诉回访人员,作为无物业管理的城中村,大社村的垃圾分类工作由街道、社区兜底负责。今年4月,大社村进行城中村改造期间,由于路面开挖改造,小型垃圾收运车无法到达上述垃圾屋,只能在马路对面设置临时投放点,同时还面临来自游客、村民、租客等多方人流压力,那一段时间确实存在管理混乱问题。
随后,回访人员查看集美区城管局集美中队的工作记录,发现大社村曾因垃圾分类违法行为被多次“开单”。城管执法人员通过每日巡查、定期调看公共视频等方式,对垃圾分类进行检查,并对垃圾分类违法行为人和单位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一般在两次劝导无效后,我们也会转交执法人员查处。”集美街道垃圾分类负责人表示。
居民反映强烈的垃圾桶超负荷、翻桶导致垃圾落地、收运噪声扰民等问题,是否已经整改?集美街道垃圾分类负责人介绍,4月底以来,大社村生活垃圾由一日两运增加至一日收运5次-6次,并根据点位的垃圾投放量实现尽快清运。同时,通过安装公共视频,加强督导员、保洁员对点位的监管,非督导时段被翻桶的情况也大大减少。为避免收运噪声扰民,将转运噪声较大的玻璃陶瓷转运时间安排在非休息时段,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第一趟转运时间延迟到7:00左右,最后一趟转运时间安排在晚上9:00前完成,同时根据投放点和居民楼的距离,调整线路安排,减少对居民的影响。
收运车垃圾外冒 驾驶员未及时发现
2023年9月12日,在对进入垃圾处理末端环卫基地的垃圾转运车辆进行检查时,市环境卫生中心固废管理科监管员发现,一辆来自海沧的其他类别垃圾收运车存在垃圾外冒的情况,驾驶员为了多装、快装,导致部分垃圾夹在顶部刮板上,且未及时发现。
回访 提升改造老旧车辆 落实驾驶员自检
在海沧区桥南环卫停车场,黄色、绿色、蓝色的收运车辆整齐停放。回访人员看到,垃圾收运车辆在完成作业回场时,驾驶员将车辆开至场内的清洗区,依次清洗车辆外观、车辆污水箱,并将污水排放干净,做好清洁除臭工作后再将车辆归位。
车辆所属的厦门城建市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吴经理告诉回访人员,接到固废监管通报后,海沧区环卫中心和该公司立即对驾驶员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和处罚,并立刻召开自运车辆“跑冒滴漏”事项专题培训会,制定整改措施。
回访人员看到,此前被通报责成整改的垃圾收运车,正好停放在该停车场内,车辆驾驶室中挂着一份《安全行车自检表》,提醒驾驶员做好行车“前中收”三检以及车容车貌、污水箱清洗等工作。据悉,这份表格由原来的3张表格优化归整而成,用于规范驾驶员日常工作,严禁“带病车”上路。
现场还停放了多辆新型垃圾收运车,部分老旧车辆也经过提升改造,对污水箱进行扩容,更换了密封条等老化部件,避免滴漏及臭气外溢。吴经理表示,为进一步杜绝车辆出现“跑冒滴漏”、异味扰民及影响交通安全等现象,城区农村垃圾转运提高收集频次,收运车辆严格控制荷载垃圾吨数,收运后密闭车盖,由驾驶员或跟车人员每站自查车身是否残留垃圾,确保垃圾不外冒。
举措
紧盯四项重点 落实执法处罚
执法是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的重要一环。回访人员现场了解到,今年来,城管部门紧扣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大环节”,落实全过程跟进执法检查;突出抓好垃圾不落地、错峰运输、杜绝“混装混运”和运输过程“抛洒滴漏”等“四项重点”,对拒不履行垃圾分类管理义务的相关责任人,及时跟进落实执法处罚。今年来,累计处罚1.4万余件,形成有效约束和惩戒。
针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等地在转运过程中易出现“混装混运”情况,市执法局会同市市政园林局,今年4月起组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生活垃圾“混装混运”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桶车一色”分类专车专运模式。
此外,针对相关企业、物业公司作为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责任落实不到位,执法部门取证难问题,组织专项执法业务培训,以案释法提高基层执法队员业务水平,同时强化宣传、服务、引导,在每月各区垃圾分类执法工作考评中组织专项考评,促进执法工作的落实。今年来,共对 51家物业公司和相关企业做出处罚,提升了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问题
执法仍存在突出问题 管理工作也不够到位
回访结束后,市纪委监委召集市垃分办、市市政园林局、市执法局进行座谈。
市执法局坦承,在垃圾分类执法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须重点推进解决的突出问题。如,转运过程易出现“混装混运”“跑冒滴漏”等现象;执法部门与管理部门在信息通报、工作联动等方面的衔接不畅。同时,考核标准的设置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有的基层单位甚至出现虚假开单等问题。
市垃分办则表示,部分小区在非投放时段锁桶导致垃圾落地、垃圾收运噪声扰民等问题,群众反映较突出,暴露了相关制度指导性不够明确;各部门推动垃圾分类政策落地时,举措方法单一、管理不到位。
回访人员还了解到,有的社区存在虚列垃圾分类督导员、虚报垃圾分类物资采购、套取资金用于违规发放加班费等问题。对此,相关区纪委监委快速查办,在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的同时,督促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及街道社区健全完善垃圾分类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延伸
规范执法行为 畅通部门联动
“问题清单”列出来了,那么,相关部门将如何“答题”?
市执法局表示,在加大垃圾分类执法力度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执法行为的规范。对此,市执法局在广泛听取基层执法单位的意见建议后,及时修订了垃圾分类执法考评的项目和标准,去除单纯以执法数据论高低的条款。将垃圾分类部分执法事项纳入城管执法“首违不罚”事项清单,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进一步加强执法督察,结合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垃圾分类日常执法中存在的不规范、乱作为行为,及时通报、纠正,督促落实整改。
针对管理与执法“两条腿走路”,考评结果应用不充分,管理端与执法端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市执法局拟增设“跟进执法”的考核项目,要求各区城管局关注全市垃圾分类考核情况,对月考核排名靠后的小区、公共场所、企业等,及时跟进执法,督促相关责任人落实整改。
市垃分办也将进一步完善定时定点投放导则,推动“一小区一政策”开展定时定点投放工作;继续把垃圾落地、噪声扰民等现象纳入垃圾分类考评标准,通过考评推动相关单位强化点位管理,推动收运企业严格落实“错峰直运”的工作要求。针对工作衔接不畅问题,主管部门拟将考评发现的突出问题移交执法部门,执法部门则依据通报线索落实跟进执法。
市纪委监委表示,将持续跟踪“点题整治”专项推进情况,督促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将相关工作举措落实、落细,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互动
两个渠道可反映问题
如果您发现有关部门在服务监管企业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如助企政策不落实、手续太繁琐、口径不明晰、作风问题等,或发现涉及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可通过“厦门党风政风监督台”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电话2892367,与市党风政风监督员、相关媒体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