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非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入校开展工作,不得强制师生参与网络投票和使用移动应用,不得直接向学校发文布置工作任务……”近日,厦门市思明区明确公布2大类10条准入标准、8个“不得”准入红线,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把“入口关”,减轻师生负担。
这是思明区认真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思明区纪委监委深化基层减负监测点机制,强化靠前监督,深入纠治加重基层负担问题,助力干部抛开繁琐事务,轻装上阵。
思明区纪委监委采取“2+N”模式,选定1个街道、1个社区作为基层减负“固定监测点”,选定1个医院(或学校)作为“机动监测点”,常态化收集收文、参会、迎检、报送材料等情况,动态掌握基层“第一手”信息,发现增加基层负担问题17起,处理 20人次。根据基层情况,区纪委监委深入推动优化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明确“充分征求基层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规范上会研究流程”等步骤,针对街道社区反映较多的执法属性较明显的事项,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防止职能部门以属地为由随意下放,为社区干部减负。
坚持问题导向,区纪委监委围绕监督中暴露出来的基层工作事务重复、机构牌子繁多等共性问题,紧盯病灶源头,拧紧“责任链”,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抓实整改。同时,区纪委监委推动组织、民政部门对社区工作进行梳理,理顺工作机制,规范社区工作事务和证明事项,推动思明区社区事项精简率达31.8%、考核事项精简率51.9%,助推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为民办实事上。该区针对性开展精简规范专项工作,实施乱挂机构牌子和机构加挂牌子专项清理,党政机关共撤销挂牌156块,形成了规范挂牌、摘牌减负的良好氛围,推动基层减负常态化,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聚焦常态长效,以智慧赋能基层减负增效,在思明区纪委监委的推动下,该区完善“智慧思明·入户采集”系统,整合社区各条块业务平台数据,采取“一次登录、一口采集、一网使用、分级整合”的方式,实现10个常用系统数据共享,打通居民、社区、街道、部门、物业、城市治理服务队伍、公共服务企业等各方协调渠道,不仅减少了基层跑腿,群众满意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思明区纪委监委 陈旖)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