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委监委网站

脱贫攻坚日记|王建宗:做一粒扎根泥土的“种子”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作者:        2020-06-16 09:38: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373260

脱贫攻坚日记|王建宗:做一粒扎根泥土的“种子”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2020-06-16 09:38:00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5373260

  双脚不沾满泥土不会知道土地有多金贵,不用汗水浇灌泥土不会知道作物如何生长。半年多的科技特派员“生涯”让我对农业、农村有了新的理解:科技人员要做扎根土地的种子,科技要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

  按理说,我在厦门市集美区农业农村局已工作八年多,也算个“老农业”了,但是在去年11月被任命为驻灌口镇科技特派员后,我才感到真正走进了农村、走近了农民,才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性。

  仙景芋是田头村的重要农业产业,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在周边颇有名气。但近年来种植户普遍反映病虫害增多,管理难度和种植成本增加,甚至有不少人因失去信心不再种植。

王建宗查看芋头生长情况

  起先,我以为是村民不懂技术、不善管理,我摩拳擦掌,打算“大展身手”。但实地走访后,我却成了“霜打的茄子”。因为我看到很多农户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实际上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有病害了怎么治?有虫害了怎么防?他们有自己管用的办法,我反而没了“用武之地”。能够为农户们做些什么呢?我一度很苦恼,不知从何下手。

  “不到挖出来你不会知道芋头长什么样、有没有被虫咬,但该浇的水、该施的肥我们一样都不能少。”村民老高已经种了20多年的仙景芋,对芋头很有感情,得知我想帮助仙景芋产业发展后,就常鼓励我,帮我出主意。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说得真好!

  一颗种子,要埋到泥土中才能生根发芽。我想,要解决群众的问题,也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田间地头去!于是我就隔三差五到田里转,到种植户家走访,一方面尽力用科学方法帮他们解决一些种植问题,另一方面也加深自己对仙景芋种植的了解。

王建宗(中)实地进行技术指导

  秋去冬来,要挖芋头了。那段时间我往村里跑得更勤,东家看看果实,西家问问收成,尽量了解清楚芋头的收获情况。

  没想到,这一跑就跑出了“意外之喜”。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老高家的院子里,我发现一些小芋头正放在簸箕里晾,就习惯性地拿起一颗仔细端详。老高告诉我,这是给明年留的种。我这才意识到,仙景芋种植户都习惯保留往年的芋苗进行种植。而自留种种植很容易产生种质退化、病虫害增多,进而导致品质、产量下降。难怪病虫害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对付,阻碍田头村仙景芋发展的“病根”应该就在这里。

  为了验证这一个发现,我特地找来厦门医学院的生物工程专家张亚楠老师为仙景芋“号脉”。张老师是厦门市中药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之一,对品种保良和良种繁育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经与种植户座谈及实地查看,张老师也认为仙景芋病虫害增多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留种种植。

  找到了“病因”,就要精准“施药”。我想可以通过实验室育种大量生产出脱毒的仙景芋种苗,从根本上解决病害增多问题!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繁育良种,让仙景芋的品质越来越好!我有点“佩服”自己,终于找到了一颗大“种子”。

王建宗(左一)向生物工程专家请教良种繁育事宜

  我立即着手联系科研院所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资金和技术帮助。在持续推动下,目前田头村已与厦门医学院达成意向合作开展良种繁育项目,用于实验的芋头种子和试验田也已经选好,计划用三年时间进行实验室育种和大田实验,而我将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全程参与。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真正扎根泥土后,我才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深意。科技不能仅是甘露,而应该转化为农民自身的技能。为此,我们要把良种繁育室建在田头村地头,并组织人才培训,将相关繁育技术传授给村民,让每个农民都有科技傍身。

  看着这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我也暗下决心,即使不做科技特派员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把自己化作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农村、农民当中,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努力“生根发芽”。口述:王建宗(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科技特派员,整理:李松荣 ,供稿:厦门市集美区纪委监委)

相关动态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