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委监委网站

筝鸣传情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蔡怡琳        2023-09-01 09:13: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575903

筝鸣传情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3-09-01 09:13:00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5575903

  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夜,月色孤凉,江边枫林夹岸,筝曲自一叶孤舟上响起。一位流浪的乐人把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于指尖。筝乐像飘飘洒洒的秋雨,弥漫在层层叠叠的山岭之上。这低婉的旋律,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突然,筝弦断了,乐人瞬间难以自抑,泪水湿透了衣衫。同样感伤的,还有听筝的人。

  听筝的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乐人的筝曲触动了他的心弦,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听流人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的后两句尤为人称道,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中分析说这两句“运以深湛之思,谓断肠人之深悲,不啻将千万重之雨,一一收与泪痕,其悲宁可量耶?后主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量愁,泪痕收雨,皆以透纸之力写之。”

  虽然还有朋友李白写给王昌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余温,但“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的现状还是令他倍感凄清。

  在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的笔下,我们再度遇见了古筝。在《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中,岑参说:“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因为外甥要前往秦地长安,所以他认为弹秦筝相送最为恰当。秦筝所奏的秦声是怎样的——“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如此全情投入、徘徊不去的送别,或许也包含着诗人被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

  古筝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广为流传,因在秦地最盛,所以又名秦筝。中国人毕竟是浪漫的,在制造出刚毅青铜器的同时,不忘制造出筝等婉约的乐器抒发内心的感情。对筝的推崇和喜爱,令不少文人墨客不惜给予大篇幅的描写。汉魏六朝时流传多篇关于筝的赋,萧纲的《筝赋》用华丽的辞藻描写制筝的过程,用巧妙的比喻描写筝发出的动人声音,筝声“或徘徊而蕴藉,或慷慨而逢迎”,“听筝鸣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游客恋国,壮士冲冠”。

  大诗人白居易精通音律,极爱筝,除了写过一首长达140字的长诗来描绘筝的与众不同,还有十来首关于筝的诗。其中一首《夜筝》短小精悍、韵味无穷:“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这情景似曾相识,让人想起了《琵琶行》。白居易是共情度极高的听众,琵琶女弹罢,“江州司马青衫湿”。在离开江州多年后的一个夜晚,白居易听见筝声,感触良多:“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唐代诗人许多和筝有关的诗句都带着忧愁,但有一首却轻灵俏皮:“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位女子明明琴技高超,但为了吸引心爱的人回眸,却一直假装错拨琴弦,当然,她心爱的人得是她的知音,若是对牛弹琴,弹错多少都无用,如此藏巧于拙的小情趣令人莞尔。

  筝曲余韵悠悠,划破历史的断代,在许多知音的心里激起涟漪、引起共鸣。辛弃疾退居闲职喜忧参半:“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敏感的词人见到任何事物都能产生千情万意,借着山与筝的意象,表达自己的心绪。苏轼和友人同游西湖时写道:“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清丽山水中,却传出苦情的哀筝之声,看来苏轼的运气不及白居易,一曲罢了,苏轼想寻来弹筝之人问问她心忧何事,但见几簇青峰点缀在西湖边,人已不见了。

  倘若说古琴最契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那么筝则是雅俗共赏的。如今,筝依旧是街头巷弄常见的乐器之一。有人用它弹古曲,有人用它奏流行乐,我们依旧能以筝传情,在筝声中遇见王昌龄,遇见白居易。

相关动态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