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年丨注入“廉动力”,打造特区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微信公众号      2022-09-20 17:54      字体大小:[大][中][小]
5039711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有力监督护航优化营商环境。

  惠企政策是否执行到位?改革举措是否落到实处?职能部门是否存在选择性执法?近年来,厦门市纪委监委紧盯营商环境堵点难点,持续开展营商环境监督工作,并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为营商环境建设注入“廉动力”,助力打造特区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多渠道广征集 问需于企、问计于企

  日前,在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商圈等企业和商家聚集地,党风政风监督员向全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企业递上一份份问卷,问卷调查中列举了12种企业在办事中可能遇到的情形,查找党政机关在服务和监管企业过程中存在的作风问题。

  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厦门市纪委监委做足监督“功课”,开展专项调研,有针对性地了解政府部门在服务和监管企业中是否存在消极应对、冷硬横推等作风问题,为开展营商环境监督提供了更精准的方向。

  在开展线下集中走访的同时,市纪委监委还借助“鹭岛清风”网站、“厦门党风政风监督台”微信公众号、《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开设营商环境问题征集渠道,公布“监督在线”互助电话,及时倾听企业心声。通过主动走访、延伸互动,共回收调查问卷249份,收集意见建议41条,推动问题解决或解答24条,14条意见建议被纳入监督工作参考。  

    翔安区纪委监委干部走访辖区企业,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小切口大监督 系统施治、落地落实

  以“小切口”推动系统施治,是厦门开展营商环境监督工作的一大鲜明特色。为确保监督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市纪委监委从制度入手,明确聚焦市场环境的公平性、政务环境的高效性、公共服务的优质性、监管执法的严谨性等方面开展监督工作,并将工作部署是否落实到位、惠企政策是否执行到位、行政审批是否高效、行政执法是否严谨、政策服务是否到位五个方面问题列为监督“切口”。

  一招落子满盘活。各区纪委监委、市纪委监委各派驻(派出)机构紧跟全市统一部署,结合实际筛选确定重点整治项目,明确具体举措和承办人、完成时限等,制定出工作清单,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对照监督重点开展自查和整改。 

    湖里区纪委监委联合区税务局纪检组在辖区某企业了解惠企政策落实情况。

  专项监督开展以来,30家市直单位选择“企业信用修复”“提高办事指南准确度”“规范执行款发放流程”等127项具体内容进行整治,各区共选择25项具体内容进行整治。对单位自查及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时督促相关单位制定整改措施,监督保障有关政策制度落实到位。据统计,市直单位共发现110个问题,提出159条整改举措,各区共发现64个问题,提出110条整改举措。

  建机制促长效 贯通联动、打通梗阻

  今年年初,厦门市纪委监委推行的营商环境监督联系点创新举措被写进《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立法形式被固定。该举措自去年4月探索试行,以企业自愿为原则,公开征集217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作为营商环境监督联系点。  

    同安区纪委监委围绕惠企政策落实、产业项目落地、补助资金审批发放等环节,走访企业开展监督检查。

  在确立监督联系点后,市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开展深入走访,对营商环境监督联系点进行全覆盖走访,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和遇到的问题。为确保问题精准快速处理,还建立问题线索移送、回访等制度,推动各类监督力量贯通联动、同向发力,各个击破“中梗阻”。截至目前,厦门市已推动解决影响营商环境堵点问题669个,并推动出台相关举措,形成一批有效制度。

  厦门市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不断被擦亮,2019年至2021年,厦门营商环境指标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相关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家发改委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