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平原
业主房子被人冒用登记为公司住所,要求登记部门注销时,却被告知需要提供房产证明……市纪委监委调查发现,企业住所登记实行承诺制后,在后续监管、纠错机制上尚有待提升完善。
如何在落实“放管服”的同时,又避免群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房产被人冒用登记?市纪委监委充分发挥“1+N”监督矩阵作用,推动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强化后续监管。
缘由:家庭住址被企业冒用登记 办理注销还需提交房产证明?
近期,有群众向“厦门党风政风监督台”微信公众号反映,居住了多年的房子,被人冒用登记成公司住所,而自己却毫不知情。市纪委监委组织市党风政风监督员、本报“监督在线”记者等实地走访了解情况。
吕厝社区国联大厦的三户居民表示,去年底,吕厝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突然告诉他们,他们的住宅地址被分别登记成三家公司住所。自己的房子明明住得好好的,怎么就变成别人的公司住所了?他们赶紧向政务热线投诉。随后,江头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上门进行核实并告知他们,如果想要注销迁出企业登记住所,需要提供房产证等材料。居民对此颇为担心:“之前看过一些报道,自家住宅被一些骗子公司、不法分子冒名登记,后续造成不小的麻烦。”
吕厝社区工作人员证实了居民的反映。该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在进行一项辖区内企业排查工作时,发现有三家企业的登记住所是这三户居民的住址。“这几家都是老住户了,已经住了多年,我比较熟悉,他们的房子是没有出租的,不可能注册企业。”因此,她立刻将情况反馈给了这三户居民。
为何自家住宅被冒名登记,还需要居民提供房产证明?在江头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称,按照“住所核查”的一般流程,是由市场监管部门邮寄“住所核查函”到企业登记住所核查,如果间隔15日发送两次都无人签收,他们会视为异常情况,将冒名登记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为尽快解决居民的诉求,他们接到投诉后立刻上门核查,通过群众提供的相关材料,发现确实存在企业登记住所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在与上述三家企业取得联系后,目前,三家企业已分别将登记住所迁出。
难点:难以及时发现问题 缺乏有效惩处手段
调查人员认为,实施经营主体住所承诺制度,简化了登记手续、激发了市场活力,但冒用他人住宅登记,造成群众困扰的情形时有发生。虽然这三户居民的难题已经解决,但如何由点及面、从更深层次解决这类问题,调查工作还应继续深入。
对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及《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的工作部署,2020年12月起,我市实施相关申报承诺制度,申请人可以选择填写住所告知承诺书,无需提交住所使用证明材料,申请人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登记机关予以形式审查。
针对虚假登记的问题,目前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有三种监管途径:一是抽查监管,对企业包括住所在内的登记信息进行检查;二是部门协同监管,各部门在行业监管过程中如发现企业住所地址不实的,将线索抄告市场监管部门;三是群众投诉举报,业主发现场所被他人非法登记,可以通过12315反映,然后派发至属地监管所进行核查处置。
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坦承,每年我市新设商事主体量大,去年一年就新增17.2万户,加之他们对住宅产权人信息不掌握,上述监管途径确实难以充分及时发现申请人不实承诺,目前对此类违法行为也缺乏有效惩处手段等,使得冒用他人住宅登记违法成本低、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进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合力解决虚假登记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在市纪委监委推动下,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动走访市资源规划局和市不动产登记管理中心,就提高经营主体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方面,积极作为、密切协同,加强数据共享与协作。
在此基础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过反复调研和集体研究,于8月1日下发《关于防范和处置冒用他人住宅登记为市场主体住所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加强与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信息合作,通过调用接口、智能校验、及时短信提醒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在登记前防范冒用他人住宅登记的问题。此外,将通过对假冒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对造假者实行信用限制等,依法及时处置和化解矛盾。比如,对存在主观恶意、多次假冒、拒不改正、失联等严重情节的,或者因假冒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直接撤销经营主体;若事后发现申请人假冒他人住宅登记备案的,在依法撤销后,对造假的经营主体和相关代办人员,在6个月内其办理任何经营主体的登记许可事项中,不适用告知承诺。
市纪委监委也将持续跟进相关机制举措的落地情况,确保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都得到有效保障。
【点评】完善机制“鱼和熊掌兼得”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企业住所登记后续管理措施的出台,却做到了二者兼得——维护了市场诚信秩序,避免了群众住宅被冒用登记导致的困扰。
数码软件运行过程中,需要下载补丁来不断修复升级,以确保软件运行的顺畅。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应及时出台措施进行完善,来确保政策顺利推行。只不过措施的完善,要比软件的修复综合复杂得多,涉及面也大得多,因而无法一蹴而就。
就拿企业住所登记的后续管理措施来说,企业住所的承诺登记制,简化了经营主体登记手续,是深化“放管服”的重要举措,但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冒名登记现象,甚至是空壳公司、骗子公司等,损害了群众利益,也破坏了市场良序。怎么办?因噎废食显然不可取。经市纪委监委的推动,在多个部门、单位协助下,登记机关从善如流听取意见,认真分析研判登记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出台举措,修补了“漏洞”。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复杂的情况和困难,相关部门没有畏难推拖绕,而是积极作为,找准了破解难题的突破口,在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和“点题整治”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把完善机制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的过程,作为一次作风提升的过程,这就是“鱼和熊掌兼得”带给我们的启示。
【互动】两个渠道可反映问题
如果您发现有关部门在服务监管企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助企政策不落实、手续太繁琐、口径不明晰、作风问题等,或者发现涉及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可通过“厦门党风政风监督台”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电话2892367,与市党风政风监督员、相关媒体进行互动。(记者 薄洁 柯笛)
扫码关注“厦门党风政风监督台”微信公众号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